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自普羅百科

消歧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zhōng huá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
Flag of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旗
國徽 of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徽
Location of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北京
最大城市重慶
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政府一黨制 馬列主義 人民共和國
• 國家主席
習近平
• 副主席
王岐山
• 總理
李克強
歷史
• 秦始皇統一中國
前221年
• 元朝建立
1271年11月5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49年10月1日
人口
• 2020年估算
1,463,140,000
勞動狀況
• 勞動力
七億八千萬[1]
• 勞動參與率
48.07%
• 就業結構
53.3%第三產業
39.4%第二產業
7.3%第一產業[2]
• 失業率
5.5%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首都北京 ,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着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6年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行改革開放,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被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社會主義工業化蓬勃開展 建國之初,由於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社會矛盾尖銳,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 在1950年代早期,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從1953年開始,中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到1956年,中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的建設與失誤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但也伴隨着一些失誤。1958年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 在農業上,主要是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誇。生產發展上的高指標和浮誇風,推動着在生產關係方面急於向所謂更高級的形式過渡,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社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 其特點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調」。1959年開始的三年經濟困難更為國民經濟雪上加霜。

1960年冬,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隨即在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這是這個歷史階段中的重要轉變  。1962年1月召開的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1966年到1976年,發生了給黨和國家帶來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

撥亂反正與真理大討論

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華國鋒接任其職務,逮捕了四人幫。1977年國家由亂到治 ,經濟開始復甦,同時大批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幹部得以重新工作,從而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鄧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  。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79年以後,中國走上了更加務實的發展道路。原先被打擊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恢復了工作。1980年,平反冤假錯案,為最大冤案(劉少奇)平反;為影響最大、涉及人數最多的「右派」平反。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年9月,葉劍英發表《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19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即「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

1984年國慶節上的鄧小平 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基本上處於嘗試階段,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1982年農村改革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承包生產責任制在農村得到普遍推廣,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大幅度解決。

1984年10月1日,首都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鄧小平檢閱受閱部隊並發表講話 。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中國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江澤民與鄧小平親切握手 1992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江澤民作《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的講話,提出了19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廣州、上海並發表重要的「南巡講話」,講話提出「三個有利於」、「發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觀點,標誌着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

1992年後,改革開放的路線基本確定,中國進入了一個周邊國際環境基本和平,國內社會穩定,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階段,「八五」計劃  、「九五」計劃  、「十五」計劃均得到了全面實施和基本完成。

走向偉大復興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習近平和胡錦濤親切握手 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胡錦濤當選為國家主席。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開幕 。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行  。2011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2013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出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同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2018年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

行政區劃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2844個縣級行政區、38741個鄉級行政區。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地區 名字及簡稱
華北地區 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晉)、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東北地區 遼寧省(遼)、吉林省(吉)、黑龍江省(黑)
華東地區 上海市(滬)、江蘇省(蘇)、浙江省(浙)、安徽省(皖)、福建省(閩)、江西省(贛)、山東省(魯)、台灣省(台)
華中地區 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
華南地區 廣東省(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海南省(瓊)、香港特別行政區(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西南地區 重慶市(渝或巴)、四川省(川或蜀)、貴州省(貴或黔)、雲南省(雲或滇)、西藏自治區(藏)
西北地區 陝西省(陝或秦)、甘肅省(甘或隴)、青海省(青)、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人口

根據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我國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開展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情況,為完善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統計信息支持。

人口總量

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國總人口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4742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台灣地區人口為23561236人。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時,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會上通報,全國大陸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38768人,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

註:全國人口是指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

民族概況

中國官方承認的民族有56個,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和漢族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

2021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漢族人口為128631萬人,占91.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547萬人,占8.89%。與2010年相比,漢族人口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長10.26%,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個百分點。

性別構成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年齡構成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布,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

受教育程度人口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布,數據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

城鄉人口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布,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發布,數據顯示,人戶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1694萬人,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長69.73%。

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中國的參政黨是中國的八個民主黨派,分別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1. Statista. [1]
  2. Investopedia. [2]